不少商家双十一前备好满减、折扣,却发现客流没涨多少 —— 其实不是优惠力度不够,是没抓住用户决策时的 “心理软肋”。行为学技巧恰恰能帮商家 “读懂” 用户心理,让优惠更戳需求、行动更有动力,客流自然往店里涌。从服饰到家电,已经有品牌靠这些技巧实现客流翻倍,关键在这三个方向。

一、用 “损失厌恶” 制造紧迫感,促使用户快速行动
用户对 “失去” 的敏感远超过 “得到”,双十一的 “限时、限量” 正是利用这一点。某女装品牌的玩法很典型:活动页明确标注 “前 1 小时付定金立减 50 元,超时恢复原价”,同时在商品详情页实时更新 “该款库存仅剩 23 件”。这种 “不抢就亏” 的信号,直接击中用户怕错过的心理 —— 数据显示,活动前 1 小时的客流量占全天总量的 40%,比去年未用该策略时提升 35%,且新客占比达 60%。
核心落地法:别只说 “限时优惠”,要把 “失去的具体利益” 讲清楚(如 “少省 50 元”“没库存”),再用实时数据(库存、倒计时)强化紧迫感,引导用户立刻点击 “进店咨询” 或 “加入购物车”。
二、借 “社会认同” 降低决策成本,吸引用户跟风行动
用户会下意识模仿他人行为,尤其是 “多数人都在做” 的事。双十一期间,家电品牌 “美的” 的操作很有参考性:在商品页实时滚动 “已售 1286 台”“当前有 237 人在咨询”,还专门开辟 “老客真实评价” 板块,每小时更新 3-5 条带图反馈(如 “刚收到,家人都满意”)。这种 “大家都在买、都认可” 的信号,让新客更敢行动 —— 该品牌双十一期间的进店咨询量,比未加这些元素时翻了 1.8 倍,且咨询后下单率提升 28%。
核心落地法:别只晒 “总销量”,要突出 “实时动态”(如 “正在抢”“刚成交”)和 “真实反馈”(带图评价、使用场景),让用户觉得 “跟着大家买不会错”,降低对陌生品牌 / 商品的顾虑。
三、用 “锚定效应” 凸显性价比,引导用户主动选择
用户判断 “值不值”,往往需要一个 “参考标准”(锚点)。美妆品牌 “完美日记” 在双十一的套餐设计,就把锚定效应用得很透:单支口红标价 199 元,而 “口红 + 眼影 + 卸妆棉” 的组合套餐标价 299 元(同时标注 “套餐原价 459 元”)。用户对比后会觉得 “买套餐更划算”,纷纷选择进店了解套餐详情 —— 活动期间,套餐相关的进店流量占比达 70%,比单纯推单品时的客流提升 40%。
核心落地法:设计 “锚点对比”,比如 “原价 vs 活动价”“单品 vs 套餐”,把 “省多少钱”“多得到什么” 清晰标注,让用户一眼看出 “进店买更值”,主动被吸引。
关键提醒:行为学不是 “套路”,要基于真实价值
用技巧的前提是 “优惠和服务真实”—— 比如 “限时优惠” 不能虚假延长时间,“真实评价” 不能刷好评,否则会让用户反感,反而流失客流。只有 “技巧 + 真实价值” 结合,才能让客流来得持久。
想知道哪种行为学技巧最适合自己的店铺?“极致了数据” 小程序能帮你精准判断:它可监测不同策略的客流效果(如限时活动的进店率、社会认同元素的点击率),还能对比同品类商家的技巧落地情况,帮你找到最戳用户心理的方案。有了它的助力,不用盲目试错,就能用行为学抓住双十一客流红利,让进店用户多起来、留下来。
本文所引用的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版权方所有。本文基于合理使用原则少量引用,仅用于对数字营销的分析,非商业宣传目的。 若版权方认为该引用损害其权益,请通过极致了数据微信: JZL3122 联系我方,我们将立即配合处理。发布者:jzl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ata.jzl.com/?p=4493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