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双十一,很多人先想到网购家电、服饰,却忽略了本地生活业务的 “借势空间”。2024 年双十一期间,美团到店餐饮订单量同比增 47%,抖音生活服务 “囤货券” 核销率超 60%—— 这些数据证明,本地生活商家完全能抓住大促流量,关键在于找到 “线上引流 + 线下转化” 的结合点,这三个方向值得重点布局。

一、流量转化:借平台入口,把 “线上客” 变成 “到店客”
双十一期间,美团、抖音等平台会开辟 “本地生活专场”,这是商家获取流量的黄金窗口。某连锁火锅店的玩法很典型:在美团首页投放 “11.11 元抢 100 元代金券”(满 200 可用),同时在抖音发布 “双十一到店必点菜品” 短视频,视频挂载 “99 元双人餐囤货券”。用户线上囤券后,需在 30 天内到店核销,既借助平台大促流量曝光,又锁定了短期到店需求。活动期间,该店到店客流同比增 53%,其中 70% 的新客来自线上囤券用户。
核心动作:提前 1-2 周在平台报名大促专场,设计 “低门槛囤券 + 到店核销” 的套餐,用 “限时、限量” 制造紧迫感,引导用户快速下单。
二、场景创新:绑定 “大促消费场景”,激活潜在需求
双十一不只是 “买商品”,更是 “规划生活” 的节点,本地生活商家可绑定这些场景做创新。比如生鲜超市 “盒马”,在双十一推出 “家庭食材囤货包”(含 10 斤大米、5 斤蔬菜、3 斤肉),主打 “一次囤货,两周无忧”,契合用户 “大促期间集中采购” 的习惯;亲子乐园则推出 “双十一亲子年卡半价”,瞄准家长 “为孩子提前规划全年娱乐” 的需求,年卡销量同比增 3 倍。
还有美容美发店的 “秋冬护理囤货券”、洗车行的 “全年 11 次洗车卡”,都是通过绑定 “季节性需求”“长期服务需求”,让本地服务融入用户的双十一消费清单,跳出 “只能卖商品” 的局限。
三、服务适配:做好 “核销体验”,避免流量变差评
对本地生活业务来说,“囤券容易核销难” 是大忌。双十一期间用户核销集中,若服务跟不上,反而会影响口碑。某连锁奶茶店曾踩过坑:双十一推出 “1.1 元奶茶券”,但未提前增加店员,导致到店核销排队超 1 小时,差评激增。后来该店调整策略:囤券页面明确 “核销高峰时段(12:00-14:00)”,引导用户错峰;同时增加临时取餐窗口,核销效率提升后,差评率下降 80%。
核心动作:提前测算核销峰值,增加人员、设备储备;在券面标注核销规则、高峰时段,通过短信提醒用户错峰;对核销遇到问题的用户,提供 “延期核销”“线上退款” 等灵活方案,保障体验。
四、关键提醒:本地生活 + 双十一,别只靠 “低价”
很多商家误以为 “低价就能吸引客”,实则不然。某社区水果店双十一推出 “9.9 元 3 斤橙子”,但因橙子品质一般,核销后复购率不足 5%;而隔壁水果店推出 “11.11 元精品橙子 + 免费榨汁”,虽然价格略高,但因服务增值,复购率达 30%。可见,本地生活业务借势双十一,更要靠 “性价比(品质 + 服务)”,而非单纯低价。
对想借势双十一的本地生活商家而言,“找对场景、盯紧数据” 是关键。“极致了数据” 小程序正是得力助手:它能分析本地用户双十一消费偏好,帮你锁定 “家庭囤货”“亲子娱乐” 等热门场景;监测同品类商家的大促套餐销量、核销率,找到定价与服务的平衡点;还能实时跟踪自身券核销数据,及时调整错峰策略。有了它的助力,无需盲目跟风低价,就能精准踩中用户需求,借双十一赚足线下流量。
本文所引用的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版权方所有。本文基于合理使用原则少量引用,仅用于对数字营销的分析,非商业宣传目的。 若版权方认为该引用损害其权益,请通过极致了数据微信: JZL3122 联系我方,我们将立即配合处理。发布者:jzl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ata.jzl.com/?p=4487
